皂户头简介 | |
|
|
皂户头村北面是黄海,东面是天马相城四期楼房,南面是 206 国道,西面是 206 国道。大海往南有海滨路,黄河路(穿过村庄),206 国道,村边公路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现在全村 406 户,1272 人。 皂户头村碑文写着:东南距福山城 13 公里,明成化至弘治年间,杨氏在此居住,继有隋王姓分别由莱阳县、本区南关和蓬莱县东石硼村迁此建村。相传,旧时村民以烧盐为业,制盐户统称灶户,故名灶户头,后演为皂户头,曾名皂子头和皂隶头。根据碑文,明朝成化是 1465 年,弘治 1488年,皂户头村建村是 1465—1488 年,建村时,只有杨、隋、王三姓。接着李、姜等搬进村。相传,旧时村民以烧盐为业,头目叫王兴儿,每户只准烧一口半锅。 1403 年,王氏从山西洪洞县大王庄村迁民到蓬莱县、葫芦线镇东石硼村,1465 年后搬到皂户头村,先后从东石硼村搬出 18 个村,包括皂户头村。王氏祠堂北屋 4间、西厢 4 间,王氏宗谱保存完好。解放后,全村土地面积 1800 亩左右。 农业状况 1956 年~1958 年打井 30 个,挖平塘 3 个。 1970 年重新扩大平塘一个,改为水泥管道约 1000 米长,用大型柴油机抽水、扬水。 1974 年打机井两个,1986 年打两个,1992 年打一个,1977 年~1980 年挖渠道 2000 米,建扬水站两个。 1978 年买耕地拖拉机一台,50 马力,1980 年买耧地拖拉机一台,24 马力。 1986 年买 75 马力链轨一台,上海 50 马力耧地一台。 1994 年买上海 50 马力耧地一台,买 75 马力耕地链轨一台,买收割机两台。 1987 年、1994 年、1999 年先后三次发展大樱桃,总计约 500 亩。 1984 年买青岛产 195 割麦机两台,12 马力。 副业状况 1945 年~1964 年拉大网 20 年,有大船一个,小船两个。 1965 年~1966 年买两盘小牛网,小船两个。 1979 年旧船改造成机帆船两个,12 马力。 1986 年 12 月~1988 年 3 月,挖养虾池,水面积 60 亩,建房 5 间,埋自来水管 200 米,买 40 马力柴油机一台。推土机一台,1987 年——1988 年养大虾 2 年。 1965 年~1990 年 经营沙场。 工业状况 1978 年买解放车一台(柴油),1987 年买沈阳大头车一台(汽油)。 1977 年~1990 年发展开工厂,1974 年盖北屋 8 间,东厢10 间,1978 年盖南屋 8 间,2004 年盖西厢屋 10 间,院中间6 间。2008 年北屋翻新 9 间,共计 43 间,电屋一座。 教育状况 1962 年~1971 年先后两次盖老学校,北屋 15 间,南屋12 间,西厢 6 间,共计 33 间。 1992 年建村南新学校,北屋 11 间,东厢 3 间,西厢 5间(幼儿园),共计 19 间。 民风民俗 解放前,逢年佳节“跑旱船”,这一民间文艺,古现乡独一无二,敲锣打鼓,唱着歌,跳着舞,给群众带来笑声,带来欢乐,共度新春佳节。 解放前后,农历七月十五晚上,把柳树头捆在一起,把香蜡点着用绳连起来,散在上面,打着锣鼓抬出村,把香蜡扑灭,这就是扎“耗子灯”送瘟神,是为了让群众不得病,一生平安。 |